近日,曾被称作 “酸奶界爱马仕” 的 Blueglass,多款产品价格出现显著下调 —— 外卖平台上 “小蛮腰” 系列低至 22.9 元 / 杯,较线下原价 49 元跌幅超 50%;“AI 定制酸奶” 会员卡以 99 元 5 杯的定价,将单杯价格压至 20 元,远低于常规 SVIP 会员 30 元 / 杯的水平。
这一 “腰斩式” 降价并非偶然,而是品牌在资本、监管、行业竞争与自身经营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,也折射出高端现制酸奶赛道的深层变革。
早年的高端根基:资本与场景搭建的品牌形象
Blueglass 的高端定位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依托资本注入与精准场景营销逐步建立。2020 至 2021 年,品牌密集完成两轮融资,机构的入局,不仅提供了扩张资金,更赋予其 “新消费网红品牌” 的标签,当时品牌甚至提出 “三年开千店” 的激进目标。
在门店布局上,Blueglass 紧扣高端消费场景:82.24% 的门店选址在核心商场,10.75% 布局于高端写字楼,且刻意与星巴克、lululemon 为邻,部分门店还直接开进 lululemon 店内 —— 这种 “场景绑定” 策略,精准锁定 25-35 岁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女性群体,潜移默化中强化了 “高端” 认知。
产品定价与营销则进一步巩固这一形象。常规产品单价多维持在 40-49 元,2024 年推出的 SVIP 会员体系,159 元 / 90 天仅含 4 杯免费券与 12 杯 75 折券,实际单杯消费仍达 38 元左右。2025 年 9 月推出的 “AI 博士定制酸奶”,更是将高端叙事推向高峰:品牌宣称其 AI 系统基于 313 篇国际文献研发,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担任推荐官,还声称产品能使肠道丁酸水平增长 91.3%,短时间内吸引 97 万人参与定制,让 “健康科技” 的标签深入人心。
降价背后的多重压力:从资本断供到信任危机
Blueglass 的价格收缩,本质是多重困境叠加下的生存突围,核心矛盾集中在四个层面。
首先是资本支持断层与现金流紧张。自 2021 年 B 轮融资后,Blueglass 再未获得新的资本注入,即便 2023 年现制酸奶赛道成为资本热点,品牌也未能抓住机会。资本退潮直接制约扩张:新开门店数量从 2023 年的 76 家降至 2024 年的 59 家,2025 年进一步缩减至 33 家,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国门店仅突破 300 家,与 “三年千店” 目标相去甚远。2025 年 11 月,母公司北京悦活餐饮新增 2 条被执行人信息,执行标的合计 221 万余元,现金流压力已浮出水面。
其次是监管处罚与健康叙事的信任崩塌。品牌多次因宣传违规被罚。再者是行业内卷与消费理性化的冲击。现制酸奶赛道近年来涌入茉酸奶、乐纯等众多品牌,均主打 “高端”“功能性” 概念,产品同质化严重。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 “健康溢价” 的买单意愿持续下降,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 年高价现制酸奶复购率从 2023 年的 35% 降至 22%。越来越多消费者认为 “一杯酸奶价格堪比正餐”,不再为模糊的健康话术付费,Blueglass 的高定价失去支撑。
最后是自身产品体验与成本结构的失衡。“AI 定制酸奶” 的实际体验与宣传落差明显:消费者需拍摄虹膜、填写问卷,全程耗时数分钟,且 AI 推荐的产品会自动添加高价小料,额外增加 20-30 元成本,想享受低价需手动删除;隐私泄露风险也引发用户不满。成本端,商场高租金与巨额营销投入占比居高不下,而原料成本占比极低,“重营销轻产品” 的模式在消费下行期难以为继。
降价的连锁反应:品牌矛盾与行业变局
Blueglass 的降价不仅影响自身,更对整个现制酸奶行业产生连锁反应。
对品牌而言,降价陷入 “高端失守、低端难攻” 的定位矛盾。为维持高端形象,Blueglass 采用 “线上低价、线下坚挺” 的双轨定价,但这种策略反而加剧信任危机:原有高端客群因品牌 “降级” 可能流失,新用户则因 “低价仍需额外付费”“线上线下价差大” 降低好感,进一步削弱品牌口碑。
对行业来说,这次降价加速了高端泡沫的破裂。此前现制酸奶赛道普遍依赖 “健康概念包装 + 高端场景绑定” 维持高价,却忽视产品本质价值。
更广泛的影响在于,它为网红消费品牌敲响警钟。消费理性回归后,仅靠流量和概念无法长久,必须夯实产品本身,才能避免陷入 “降价求生” 的循环。
(注:本文系AI工具辅助创作完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)